本报评论员
随着一揽子增量政策和前期已出台的存量政策持续落地显效,叠加春节因素影响,1月份需求端得到稳健修复,推动物价持续改善。
2月9日,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5年1月份CPI(居民消费价格指数)显示,全国CPI涨幅扩大,环比由2024年12月持平转为上涨0.7%,同比涨幅由2024年12月的0.1%扩大至0.5%。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,连续第四个月回升。
数据透露的积极变化是,在元旦、春节前消费季节性增长和前期政策效应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,市场信心恢复、预期逐步改善,CPI同比涨幅实现了近五个月来的首次回升。
春节假日消费是观察经济发展、提振总需求的一扇窗口。超23亿人次出行、电影票房破150亿元、国内出游总花费6770.02亿元、揽收和投递快递包裹超19亿件、全国重点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4.1%……2025年春节假期,消费市场供需两旺,充分彰显了中国经济发展活力。从某种程度上说,服务价格上涨是推动CPI升高的主要因素。可以看到,飞机票、交通工具租赁费、旅游、电影及演出票价格分别上涨27.8%、16.0%、11.6%、9.6%,合计影响CPI环比上涨约0.28个百分点。
从PPI(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)来看,呈现阶段性走弱趋势,1月份全国PPI环比下降0.2%,降幅比2024年12月扩大0.1个百分点;同比下降2.3%,降幅与2024年12月相同。
当前PPI偏弱运行,核心原因是之前市场需求不足、居民购买力不够,致使工业品市场需求不旺盛,对工业品价格的拉动作用有限。这与1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(PMI)回落(49.1%)是一脉相承的。新订单、新出口订单分项分别回落至47.7%、46.4%,显示内外需相对不足,进而拖累出厂价格。但值得关注的是,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明显上升至55.3%,说明市场预期正在逐步改善,PPI走弱是阶段性的而非趋势性的。可以看到,在1月份2.3%的PPI同比降幅中,翘尾影响约为-2.1个百分点,2025年价格变动的新影响仅约为-0.2个百分点。而且,生活资料价格呈现边际改善趋势,说明消费端回暖对出厂价格起到了一定修复作用,同时也可能是受到治理“内卷式”竞争政策的影响。
总体而言,虽然1月份物价上涨受春节假期季节性因素的影响明显,但可以看出,一揽子政策“组合拳”对提振市场预期和信心起到了积极作用。从某种意义上说,1月份CPI温和上涨、PPI边际修复的现象,预示着我国总需求将逐步改善、经济将进一步企稳。
“保持物价总体稳定”是2025年宏观政策着力的重要方向。从2025年首次国务院全体会议来看,我国将在“做强国内大循环”等重点领域继续发力。从货币政策的角度来看,央行将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,保持流动性充裕、金融总量稳定增长,使社会融资规模、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、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。这是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、国内物价水平保持稳定的主要因素。
诚哉斯言!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将持续推动我国生产、投资、消费增长。在产业链完整、物流体系稳定的情况下,我国物价水平将随着经济恢复而温和回升。